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家电清洗 家电清洗

共享空调进校园需有互惠双赢机制_学校共享空调可行方案

ysladmin 2024-05-27 人已围观

简介共享空调进校园需有互惠双赢机制_学校共享空调可行方案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共享空调进校园需有互惠双赢机制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

共享空调进校园需有互惠双赢机制_学校共享空调可行方案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共享空调进校园需有互惠双赢机制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的招生信息

2.空调机制热和电热有什么区别?

3.佳木斯职业学院宿舍条件,宿舍和环境空调及分配方法

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5.华东理工大学宿舍有空调吗

共享空调进校园需有互惠双赢机制_学校共享空调可行方案

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的招生信息

       招生对象:

       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

       报名时间:

       即日起报名(额满为止)。

       报到时间:

       见录取通知书。 1. 填写报名表,交纳报名费100元。

       2.提交学历证书、高考成绩单及身份证复印件。

       3. 提交一寸免冠照片2张。 1.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官方网站报名;

       2.电话报名;

       3.信函报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庄路117号 ,邮编:100094;

       4.来校报名:北京市海淀区上庄路117号;

       5.到该校设在当地的招生办直接报名。

       学生可选择网上报名、电话报名、信函报名或到院本部招生办(或本院设在当地的招生办)直接报名。 报名费:100元/生

       住宿费:7人间公寓3500元/学年

       教材费:

       商科类、理工类、艺术传媒类,AH-LA饭店运营管理专业:500元/学年

       德国汽车维修检测专业:500元/学年

       其他费用:

       杂费:500元/学年

       军训费:500元(一次性收取)

       被褥费:400元(一次性收取)

       公物押金:300元(一次性收取,学生毕业时公寓物品无损坏、无丢失,全额退还)

       国际专业注册费:

       国际饭店运营管理专业 :3800元/学年

       “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包商助学工程”新闻发布会

       2011年3月28日上午10:30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香格里拉二楼宴会厅,由自治区共青团发起并与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包商银行共同启动2011“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包商助学工程”公益项目新闻发布会。

       出席此次发布会的领导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连辑,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常志刚,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张喜荣,包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镇西,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常务副校长李红梅等。会议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陈宝泉主持。此次公益项目新闻发布会,标志着该校办学理念充分得到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发布会现场,包商银行监事长李献平同志就本次“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包商助学工程”公益项目作了新闻发布,向到场的嘉宾以及各界媒体介绍了本次助学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背景、意义以及资助对象等。

       “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包商助学工程”公益项目实施期限为四年,于2011年3月启动,由内蒙古自治区共青团、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包商银行承办实施。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包商银行每年将捐资500万元,用于资助310名内蒙古贫困学生赴京深造。“包商助学工程”公益项目的资助对象,是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内蒙古籍贫困优秀应届毕业生。并且包商银行承诺凡是“包商助学工程”公益项目资助的学生,毕业后包商银行将优先录用。

       开展名家讲堂系列讲座

       2010年,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开展了名家讲坛系列讲座。分别邀请了摩根大通亚洲区投资银行副主席方方,北大哲学博士、北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博教授,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团队,著名导演冯小刚先生,著名军旅歌唱家、男高音歌唱家刘斌先生,开展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机遇与挑战》、《道家的生存智慧》、《礼仪讲座进校园》、《走进冯小刚的**世界》、《相约军旅歌唱家》等主题讲座及访谈。

       获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奖

       2010年9月15日,由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北京教育评估院与新京报社联合举办的“2010年第四届北京民办教育园丁奖”表彰大会在北京教育考试院举行。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常务副校长李红梅女士荣获“第四届北京民办教育园丁奖——北京民办教育优秀校长”奖,孟凡华老师荣获“第四届北京民办教育园丁奖——北京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奖。

       签约公益助学项目

       2010年 11月29日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春先生以及云南驻京办事处主任陈猛先生来校,签订了《“沃森助学工程”公益项目合作协议》。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每年出资300万元,设立“沃森助学工程”公益助学奖学金,资助家庭贫困且成绩优秀的云南籍学生来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就读,完成学业。

       接受民办教育办学状况及党建评估2010年 12月9日、10日、13日,北京市教委、民办教育协会的评估专家及专家助理以及海淀区公安局、消防队对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的办学状况、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安全工作等进行评估审查,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档案、实地考察、听课、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了学校情况,并对该校办学状况给予充分肯定。

       举办首届北资传媒奖颁奖典礼

       2010年 12月30日,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首届北资传媒奖颁奖典礼落幕。此次颁奖是由招生办主办,面向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电视台、广播站、校编辑部三个校园媒体组织的一次评奖活动。共评出最佳新闻奖、杰出贡献奖、最佳记者奖 、最佳主播奖 、最佳制作人奖、最佳摄像奖、最佳剪辑奖、特别鼓励奖8个奖项,9名学生获得奖励。

       校企合作签约

       2010年5月19日,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与江信国际集团校企合作协议签署暨校牌互换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此次合作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相互设立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铺就人才培养、成长、就业的大平台。这也是江西省国企第一次牵手国内高校并在京设立人才培养基地。

       获海淀区高校治安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0年,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被海淀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评为“2010年度海淀区高校治安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空调机制热和电热有什么区别?

       随着风险管理的理论丰富和实践发展,人们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认为,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是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动态过程,应对风险进行系统控制,以减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工程建设具有参与方关系复杂、风险责任主体模糊等特点,在风险管理往往呈现出各自为政、矛盾交织的特征。而错综复杂的风险可能相互叠加而放大,抑或相互抵消而减少——不同于传统风险管理,全方位风险管理要求打破条块分割的单个风险管理模式,变被动的风险转移、规避为积极的风险控制、优化。

       从风险管理涉及的方面看,建设工程全方位风险管理的宏观策略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三种。

       1、行政手段

       作为建筑市场的建设者和完善者,政府在建设工程全方位风险管理中的主要责任是明确工程参建各方权责,并通过平衡参建主体权、责、利全面增强风险意识。

       政府引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管理已实现了从行政命令和指令的方式向制度和法规管理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已通过工程建设管理法规建立起由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和竣工验收备案制等组成的风险管理体系。成熟和规范的建筑市场通常以标准化合同实现对于市场主体的管理,未来政府还可通过完善标准化合同,保证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市场交易的成熟化。

       责任追究:在风险管理引导外,风险责任追究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如住建部2014年印发的《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强化了工程参建单位的主体责任,通过落实责任制和追究制确保质量责任可追溯、质量风险可控制。随着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进一步厘清,未来政府将回归监督责任的主体地位,如设立“黑名单”制度实现对承包商资质的有效控制、健全招投标程序实现建筑交易的效率提升,而将市场中的风险交由市场解决。

       2、经济手段

       随着建筑业的市场化进程,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有效解决市场经济问题、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成为了建筑业发展的必然命题。

       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主要依托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与现场联动的闭环管理。当前,最低价中标法中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及“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状况不影响企业的市场业务开展”等现状,都向建筑市场提出了优化闭环管理要求:只有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机制、“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间的约束机制,建筑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契约订立中的自由原则、契约执行中的诚信原则、契约损害中的赔偿原则实现亟需行业诚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事实上,市场竞争规则、市场闭环管理也以信用体系为依托,换言之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诚信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此外,工程保险的浮动费率机制也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如被全球广泛采用的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就对业主、承包商和工程师的风险及必须投保的险种进行了明确规定,差别化浮动保费也得以通过经济方式倒逼投保人守信履约。

       3、技术手段

       为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管理,各方在履行风险监管和主体责任时还应掌握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

       工程参建各方应尽可能选择较经济、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或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参建阶段的风险情况进行收集和保存,由相关风险承担及管理方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也可以通过购买工程保险转移风险,而后由保险公司引入独立的工程保险技术机构进行风险管控,如在工程质量保险的承保过程中与建筑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合作实施风险管理。

       对于工程保险技术机构而言,风险管理技术包括勘察设计保险技术、招投标保险技术、施工履约保险技术、工程质量保险技术以及工程安全保险技术,在此基础上方能建立起事前预防、事中控制、风险预警、事后鉴定评估机制。

       作为风险管理的国际惯例,工程保险的广泛运用是风险管理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工程保险技术机构作为其中关键的技术力量,也能辅助浮动费率机制的运转:针对投保企业和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给出建议承保费率,对于风险较大的投保企业还能予以拒保。

       用行政方法管理建筑,是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风险一种方法;与此同时也要运用经济杠杆以制约、影响和引导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另外,技术力量也是风险管理效率保证的前提。在行政、经济、技术三个手段的共同作用下,建设工程全方位风险管理才卓有成效。

佳木斯职业学院宿舍条件,宿舍和环境空调及分配方法

       1、工作原理不同。

       电辅热是用额外的电加热增加制热量。当外界温度降低,PTC的电阻值随之减小,发热量会相应增加。能够自动根据房间温度的变化以及室内机风量的大小而改变发热量,从而恰到好处地调节室内温度,达到迅速、强劲制热的目的。

       热泵型原理是压缩机吸入低压气体经过压缩机变成高温高压气体,高温气体通过换热器把水温提高,同时高温气体会冷凝变成液体。液体在进入蒸发器进行蒸发,液体经过蒸发器后变成低压低温气体,再继续循环。

       就这样循环下去,空调侧循环水就变成热水了。热水经过管道送到需要采暖的房间,房间安装有风机盘管把热水和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制热目的。

       2、适用环境不同。

       纯热泵型空调天气寒冷严重影响空调制冷制热功能的正常发挥,当室外机环境温度在-5℃时几乎不能满足供热要求。

       而带有电辅热功能的空调,由于电辅热对空调发热量的调节、辅助作用,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缺点,十分适合严寒地区使用。

       3、耗电不同。

       空调正常的工作机制是把室外的热能转移到室内,消耗的能量是把热能从低温向高温转移所做的功。

       电辅助加热则是把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相比之下要消耗很多能量。

       百度百科—空调

       百度百科—电辅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7年,是全国首家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实体性职教集团,是一所集产、学、研、用、培、鉴于一体,“上下贯通、左右互联、多元立交”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综合职业教育机构。集团创新区域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以集团管理委员会为载体的决策机制和以理事会为载体的执行机制,政校企行深度协同,打造实体性职教集团。目前已发展99家成员单位,涵盖了53家企业、15个政府部门、2所本科院校、16所中高职学校、7个行业协会、4个科研机构、1个创业孵化园、1个博士后工作站。

       

        集团秉承“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强基固本、打造特色”办学方针,以“厚德、强技、笃学、敦行”八字校训为指导,以“十二项重点工程”为载体,经过不断的奋斗和实践,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态势,彰显出巨大的办学活力,打造出一座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地方、辐射区域的职教城,实现了集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跃。目前,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级综合技能培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创业培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培训联合委成员单位、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学会会员单位、全国集团化办学专家工作组成员单位,正朝着国家级示范性骨干职教集团的目标奋力前行。

       

        集团本部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设有国家统招专科层次的职业学院和培养技工为主的技师学院,教职工1012人,在籍生3万余人,全日制在校生8千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双证率达96.5%。下设学前教育学院、交通学院、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机电工程系、焊接系、管理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艺术系十个院系,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流服务与管理、汽车维修等53个专业。作为国家级示范校重点建设项目,集团投资一千多万元建成“无线覆盖、家校互动、多终端支持”的现代化校园网络。建有机械加工实训基地、汽车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建筑综合实训基地等13个校内实训基地和机械制图测绘3D打印综合实训室、物流仓储与配送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66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706.82万元。

        为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集团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厂进校园、专业办公司”为范式、以创业孵化园区为特色、以校企合作三级管理机制为保障,形成了企业参与、学校全面协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工作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与集团成员单位大连船舶工业工程公司、山东泉林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人本集团等知名企业深度融合,共建冠名学院,联合订单培养。实施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将产值超亿元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引入学校,建设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和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集团依托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创办了三鑫焊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6家实体公司,自主研发专利产品,与企业合作研制农机配件产品,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和技术支持。通过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一体化教学,真正实现学习内容项目化、学习过程工作化、学习情境企业化、学习成果商品化的“四化”教学模式,推动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走出了一条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学生共育、校企共赢的创新之路。

        集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目前,已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韩国京东大学、日本东北公益文科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公立英语教育局、俄罗斯比罗比詹综合职业技术学校等20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和教育机构就资源共享、教师互派、专业建设、实习就业等达成合作内容,并加入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目前已选派一百余名师生赴国外游学研修。同时,集团还与宝清、富锦、饶河、同江等市县的15所中职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办学活力不断彰显。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示范点和民族服饰创新研发基地,集团开设民族特色专业,为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团制定了完善的奖学与助学政策,开展了“三个三智力扶贫工程”、“一帮一手拉手”等一系列爱心助学工程,建立了“爱心超市”,免费为贫困学生发放学习生活必需品。筹集助学基金980余万元;减免学费、发放助学款及物资达400余万元,共计12000人次得到了学院的各种资助。

        回首往昔豪气在,展望未来壮志升。而今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队,正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凭借着创新的动力,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承载着万众的期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路高歌,奋勇向前!

华东理工大学宿舍有空调吗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一)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以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构建覆盖全国、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依托农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组建农业教育集团,培养多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社举办或参与举办农业职业院校,参与涉农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统筹水平,促进农科教结合。推动一批县(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根据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部署,按照现代生产方式和产业技术进步要求,重点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需要,优先发展相关新兴专业,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加快培养服务现代服务业人才。根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逐步提高面向服务业的职业教育比重。重点加强服务金融、物流、商务、医疗、健康和高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的新型服务人才。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紧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发挥职业教育植根社区、服务社区的重要作用,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基层,积极开设城镇管理、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工作、文化体育、环境卫生、老龄服务等专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有文化、懂技术、善沟通的高素质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者。 专栏3 经济和社会重点领域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代农业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人才、流通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培养,支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制造业加快培养适应工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使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与制造技术、生产工艺和流程的现代化保持同步,实现产业核心技术技能的传承、积累和创新发展,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服务业面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社会工作服务和高技术服务领域,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通晓国际标准和高超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通过人才专业化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适应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快相关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带动与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并重的人才发展战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培养、储备应用先进技术、使用先进装备和具有工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能源产业适应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加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相关专业建设,加快节能环保、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相关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交通运输服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交通运输相关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轨道交通、民航、公共交通等急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海洋产业加强海洋类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加快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业等海洋传统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服务业,以及海洋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和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提供人才支撑。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支持职业院校围绕城乡发展、社会管理、社区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培养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人才。文化产业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重点文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二)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

       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各地从本区域实际出发,规划职业教育体系布局结构。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要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中西部地区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民族地区要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的要求出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着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能力。  优化职业教育城乡布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作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重点加强农民工、农民工子女和城市转岗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城镇化建设中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院校布局更加贴近所服务的产业和社区。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推动县区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区域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的开放平台,将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庄、合作社、农场、企业。

       (三)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对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重要作用。完善各类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稳步扩大优质民办教育规模。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各地要把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推动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试点,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对办学规范、管理严格的民办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在核定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年度招生计划的制度。  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支持发展一批品牌化、连锁化和中高职衔接的民办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试点,允许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鼓励民间资本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合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在民办职业院校实行职工持股。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的工作室。

       (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有重要作用。完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机制,逐步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率,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300个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创新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机制。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吸引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通过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骨干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地方政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等方式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集团。鼓励各地在重大产业建设工程中,同步规划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  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活力。研究制定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支持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集团统筹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通过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等方式强化集团内部的利益纽带。鼓励行业特色明显的普通高等学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鼓励职业教育集团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

       (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新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为学生全面成才、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继续探索举办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通的综合高中。  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各地要根据本地产业、人口、教育实际和城镇化进程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布局指导意见,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逐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和专业。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对定位不明确、办学质量低、服务能力弱的学校实行调整改造或兼并重组。推动各项要素资源优化整合,逐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

       (六)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探索对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原则上现有专科高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普通高等学校。各地科学规划区域内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设置专科阶段高等学校。  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和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毕业生。各地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加快高等职业学校改革步伐。深化高等职业学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招生入学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区域发展需要设立的高等职业学校,要强化服务社区导向,为社区提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程。行业特色明显的高等职业学校,要增强服务产业导向,发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探索举办特色学院。鼓励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举办或参与举办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主要依托企业开展教学实训,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产教、科教融合发展,专业特色明显的特色学院,新增一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七)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

       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逐步扩大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权和学习者自主选择权,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在中高职衔接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五年制高职。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主要面向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特殊专业领域,培养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国家发布五年制高职专业目录。支持办好重点培养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急需人才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  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

       (八)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加强科学素养、技术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环节。加强工程实践中心、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学习者有质量的实习实训需求。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考核。在有条件的企业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完善支持政策,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多渠道筹集学生(学徒)培养培训经费。  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到教育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  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各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和评估,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机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

       (九)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职业院校可以在政府和行业的指导下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自主设置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置反映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到2015年,基本完成新一轮专业设置改革,学校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扩大学生选专业、转专业的自主权。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区域中高职专业设置管理的宏观协调机制。  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职业院校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改革教师资格和编制制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各地要比照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  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探索建立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年金制度。  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增强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企业基地,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  (十一)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宽带和校园网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与全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联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制定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开发规范和审查认证标准,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提高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到2020年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各行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紧密结合,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所有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领域的相关专业。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将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十二)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

       扩大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大力引进国外智力,支持职业院校申办聘请外国专家(文教类)许可。实施跟踪和赶超战略,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鼓励职业院校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鼓励职业院校以团队方式派遣访问学者系统学习国外先进办学模式。加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开展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加快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扩大职业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的规模,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支持承揽海外大型工程的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鼓励沿边地区的职业院校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影响力。

       一、华东理工大学宿舍有空调吗

        校住宿费视宿舍条件而不同,徐汇校区每学年300~1200元;奉贤校区每学年900~1100元。

        本校学生对宿舍评价

        徐汇校区 4人间,房间还算比较大的,没有独卫 学校有大浴室, 没有空调的 。

        大一大二的学生住在奉贤校区,那里的设施环境很好,宿舍是标准的四人间,上下铺。宿舍里可以上网,但大一新生一般不允许带电脑。每层宿舍楼底有浴室,24小时可以洗澡;此外,在食堂旁边有公共浴室,开放时间有限。每层楼底还有洗衣机,购买洗衣卡后方可洗衣。

        大三时搬回徐汇校区,那里的宿舍条件相对简陋,一般每间宿舍8张床,住6~7个人,风扇和电灯等设施都很让人抱怨。可以申请开通网路,但宿舍里只有2张大桌子,空间相当拥挤。徐汇校区只有公共浴室,而且开放时间有限。

二、华东理工大学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之一;是首批六所设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创新性、综合类研究型大学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2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323.4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学科,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加大对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的一流学科建设力度。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36个一级学科。有68个本科专业;26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48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80个博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法律(JM)、社会工作(MSW)、会计(MPAcc)、艺术(MFA)、金融(MF)、翻译(MTI)、药学(M Pharm)、工程管理(MEM)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5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9379人(其中博士生1755人),全日制本科生15808人,来自89个国家的1358名各类外国留学生。现有教职员工3041人,其中两院院士6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5名,“青年千人”6名,国家外专千人长期项目1名、短期项目1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特聘教授21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组成员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名,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90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建有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有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建设“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8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

        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6、2017年又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3项一等奖;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2016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辩论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高度重视性研究,着力推动前沿和交叉领域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获得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并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9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6年超过7.2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65项,省部委科学技术奖700多项,摘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史上首个技术发明奖特等奖,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800多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与美、德、英、法等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长期学术交流关系及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学校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工程科技领军人才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依托“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广纳海外杰出人才。

        学校一贯注重文化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多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好了,今天关于“共享空调进校园需有互惠双赢机制”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共享空调进校园需有互惠双赢机制”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